调查发现,用以“开盒”的个人隐私信息大多来自海外“社工库”(一种由泄露数据打造的信息查询库),不法分子根据买家需求提供“有偿查询”。
一份由某卖家提供的“报价单”显示,500元可购买指定人员的“全家身份证号和照片关系”、3300元可购买“开房(带同住人)信息”、5000元则可获得指定人员的“日常生活轨迹信息”。
我们的隐私如何流入网络“黑市”?一张外卖单、一个快递盒、一次街头活动随手填写的个人信息,都可能成为“被开盒”的素材。
——外卖和快递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。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加以限制以前,网络黑灰产业能把一家企业的用户数据库整个“拖库”,造成手机号、收件人姓名、地址等信息泄露;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专门搜集快递面单,获取面单上的收件人地址等隐私信息。
——“海投”简历也可能造成个人隐私泄露。公安部发布的案例显示,吉林长春公安机关查明,2024年1月以来,以王某明为首的犯罪团伙伪造工商营业执照,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简历,并出售给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团伙牟利。
——贪小便宜,参与“拿小礼品扫二维码”的街头活动会将你的个人隐私拱手相让。“扫码领小礼品”的街头活动,可能是为了“提升品牌知名度”的商业推广行为,也可能是不法分子在以极低的价格套取个人信息。“面对‘街头诱惑’,不听、不信、不透露,就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。”
据新华社